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康石石的一位同事Fisherman,他是我们单位上海校区工业交互学部的学科带头人。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工业交互、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,也都要更了解也更有发言权一些。因此,今天我便邀请到他,与大家聊聊,如今的ChatGPT,到底能够如何助力我们的作品集创作?
What、Why、How、Problem四步
前文提到我与GPT聊了四十分钟的天,聊出学生的调研结果。
把时间拉回起点,从我们与GPT聊的第一句话开始,当时我碰巧孩子准备升小学,这件事让我有些焦虑,于是我想与GPT聊聊”鸡娃“这件事,寻找孩子成长阶段中,父亲应该如何支持孩子成长的答案。
以此为案例,我将与各位同学分享如何通过GPT完成四步走策略,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:
1、现象确认
沟通的前提是大家在聊同一件事,所以与GPT聊“鸡娃”前,我首先要确认它知道这是什么,免得到时上来就给我一只鸡。
如果GPT不了解“鸡娃”,同学们也不用慌,可以直接搜几篇专家对于“鸡娃”现象描述的文章投喂进去,让人工智能现场学习,一会成果就出来了。
2、概念学术化
确认我们和GPT聊的是同一个东西后,就可以开始让它为我们工作了。
先给“鸡娃”换个高端点的外衣,毕竟如果通篇文章都是“鸡娃”这个词,文章的专业性与严肃性会受影响,于是我开始问了:
“家长摄入有哪些类型,请推荐5篇引用率较高的英文文献并介绍”内含几个关键词“家长摄入”“5篇”“引用率较高”“英文文献”“介绍”,除了中心词家长摄入外,其它都是我添加的定语。
添加定语,是驯化GPT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,某种程度上定语越长,找到的信息越准确。
如果没有“引用率较高”,那么GPT可能会把一些不精准的信息发给你,因此不少人吐槽GPT会发假消息,因为没有定语的限制下,GPT会“偷懒”,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。
找到文献,并不代表调研的结束,恰恰相反,我们的桌面调研现在正式开始了,这个同学们最头痛的环节,我们仍然可以让GPT帮我们做。
这些文章并不需要我们去读,我们要做的是:提要求。
让GPT直接给我们1500字的文章总结,和“1500字,包括背景、问题、方法、分析、案例、结论六个方面”得出的内容有用性也不一样。
背景、问题、方法、分析、案例、结论是传统学术论文的写作框架,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汲取所需知识,在这种结构体系下,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项目的认知才能足够清晰,足够全面,才是懂用户的设计,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容易立不住。
如此GPT便帮我们搭建好了基本架构,我们只需再核查一下它产出与引用是否有误,就能以此为信息根据,进行设计了。
推荐同学们使用GPT是因为我始终相信:人类几千年的文化,积累了极其丰厚的知识遗产,我们所遇到的问题,总会有一本书对应着给出解决方案,过去我们难以找到这本书,有了GPT后不再如此了。
汉艺学生熟悉的设计双钻模型
前文花了如此多的篇幅去和各位同学分享如何将GPT运用到作品集中,但其实从整个作品集制作的双钻模型来看,GPT所占据的不过是作品集刚开始的前两个步骤,即:
discover,通过调研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,与define,洞察与定义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,并提出解决问题所要满足的条件。
但我们后期的develop,围绕充分必要条件去深入开发,思考如何把脑海中的概念变成解决方案,与deliver,抵达我们用户的需求,仍有很长的路,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Midjourney、Prompt engineering、Stable Diffusion、DALL.E来提升我们的效率。
汉艺22届学员M同学火星探测机器人项目 获 美国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 工程 CS BS offer
但换个角度想想,如果能用好AI,我们下一代的设计师,是站在全人类的知识储备上做设计,在全人类的知识架构体系下做创新,如此想来,是不是还挺振奋人心的?
最后还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,名为《What Is ChatGPT Doing......and Why Does It Work》,看完后能对ChatGPT有一个系统的了解,到这,今日的分享便要结束,如果各位同学有更多关于AI的想法,欢迎与我一同讨论。
如果你对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、保研、申博相关、作品集创作问题,也欢迎直接向我提问。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