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易文杰
如今,Chatgpt的兴起,文心一言的推出,引起众声喧哗:今天,在人工智能越发强大的时代,我们还能够从哪些方面追求,属于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存的意义?人与人工智能共处时人类应该发挥什么独特优势?坦白说,刚开始看到网上的新闻,也令评论初学者的我产生了一种危机意识:如果被AI取代了,我该怎么办?要是没法应对最新的挑战,我还为什么要写评论?鲁迅先生说,凡事需要研究,才能明白。我研究了最新的ChatGpt与文心一言后认为,青年文学评论是大有可为的。
首先,当我们把这个现象放在一定的脉络里观察的话,这并不是一个太新鲜的事物。2016年,阿尔法狗赢了李世石,引起轩然大波。2017年6月23日,在浙江乌镇举办的围棋挑战赛上,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对阵柯洁,在经历了4个多小时的酣战后,阿尔法狗执白1/4战胜柯洁。那前后,微软小冰学习大量的诗歌之后,创作的诗还颇有些徐志摩的风味。在当时,这也引起了许多讨论,并且触发了人们的危机感。
在这种“危机时刻”,评论家杨庆祥写了一篇文章,题为《与AI的角力——一份诗学和思想实验的提纲》。虽然文中讨论的主体是诗歌,但我认为用它来描述评论也很合适:
因此应该逆流而上,重新在诗歌和“人”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。一首诗歌呈现的是一个人的形象。而这个人,只能是唯一的“这一个”,“五四”新文化全部的命题其实只有一个:立人。而在一百年后我们回溯这个传统,发现这依然是一个根本的、核心的命题。……人类与AI的角力同样如此,首先是人类自己的角力——不做“假人”,要做“真人”——这个时候,一种新的原始性就被创建出来了。当然,要获得这种原始力,就必须占有全部的时代、废墟和历史的心碎。
“占有全部的时代、废墟和历史的心碎”,确实是诗一般的语言。在我看来,大学生的评论写作也是如此。简单来说,当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,作为一个大学生,我们应当恢复评论和“人”的有机联系。具体地说,就是和情感的联系,和时代的联系,和历史的联系。我们需要把握废墟,把握心碎,写出有“情”的评论。无论人工智能多么聪明,那毕竟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理性。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封Chatgpt撰写的“土味情书”,文字如下:
亲爱的宝贝,
我想告诉你,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人,你的爱让我每天都充满了幸福和快乐。
当我看着你的笑容时,我的心就像阳光般明亮;当我听着你的声音时,我的心就像鸟儿般自由。
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彩虹,你的爱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。我要用我所有的爱来照顾你,永远爱你。
爱你的(你的名字)
我认为,这封由Chatgpt写下的情书虽有华丽的辞藻,但它唯独缺乏真挚的情感。花团锦簇的修辞背后,缺乏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。这是因为情书中没有描写人与人相处之中最为真实的细节——一声遥远的呼唤、一次临别的握手、一滴雨中的眼泪……这种真实的、具体的细节,才是我们“存在”的证明,是人工智能无法想象的。写作文学评论也是如此。那种阅读作品时真实的喜怒哀乐,那种“脊髓骨的震颤”(纳博科夫语),是人工智能无法替我们经历的。它难以表述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时,被生离死别打动而流下的眼泪。
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例子。2013年,李开复曾被诊断患有淋巴癌,后来康复。这段抗击病魔的经历启发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看法。李开复认为,“在爱与被爱的能力上,人类是独一无二的。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。”“人工智能不会拥有爱的情感。爱是机器的缺失。”而作为学生的我们,或者说,作为“人”本身,我们是有血有肉的,是有情的,有灵魂的。我们在写作评论的时候,需要先把自己贴紧在作品之上,和人物的血融在一起,在文字中投入我们的情感。而不是写出一堆冰冷的、僵死的文字。
更重要的是,评论不仅要表达一己之情,还要把握作品折射出来的时代的情感结构。比如,当我们评论“新东北作家群”的作品时,就需要准确把握那个置身转型进程中,寒风呼啸的东北,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。青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。我们需要文学,也同样需要文学批评。我仍记得,十五六岁出头,在中学图书馆翻阅王小波小说时的激动,那是一场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;我仍记得,十八九岁时,读到福柯对批评的定义,“文学批评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”。而今天,我仍坚信,文学批评是同时代人的批评:它意味着一颗年轻的心,去理解另一颗年轻的心;它意味着一个新人,握紧手中饱蘸墨水的笔,与我们的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。正如巴迪欧所说的那样——“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”。
如何让一己之情与时代的情感结构融通?正如杨庆祥老师所说的那样,“占有全部的时代”。年轻人首先要有一种历史意识。这种历史的意识并不仅仅是艾略特所说的,而是对文学传统的历史性把握。更要用一种长时段、大历史的社会视野,把握当代的创作。其次是用一种症候式阅读的眼光,观察最新发生的事情。最优秀的批评家,像刘勰、鲁迅,罗兰巴特,都是具有敏锐洞察力且善于思考的。这并不是迎合,而是贴紧、凝视这个时代。之后,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,我们才有可能在笔下描绘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梦想,那种展望未来的远景维度。人工智能或许能够搜集大量的资讯,但他们没有办法根据现实展望未来。作为大学生,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一种青春性,对未来的渴求。
是的,我们的“文心”,理应比“文心一言”更为活跃地搏动着,为了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。正如罗素所言,我们活着的三个理由是——为渴望的爱情而活,为对知识的追求而活,为对苦难的人类的同情而活。青年人的评论,不也是这样吗?
(作者单位: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)
来源: 光明网-文艺评论频道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