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普及,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在跟着改变。由此,车企们开始谋划新能源车补能业务,以各种方式铺陈充电桩和换电站,为接下来的补能竞赛筹备粮草。
5月21日,一汽集团牵手蔚来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。根据协议,双方将围绕电池技术标准、可充可换电池车型研发、电池资产管理及运营、充换电补能生态服务网络建设及运营、电池产业采购与配套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。
聚焦新能源产业充换电业务,一汽集团是继长安汽车、奇瑞集团、江淮汽车、吉利控股、路特斯、广汽集团之后,第七家选择与蔚来合作的车企。
这意味着,本次合作既为一汽集团解决了旗下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,也很大程度上助力其在电动化转型路上更进一步。
完善新能源补能,一汽搭上“顺风车”
对于新能源产业补能,政府已经开始做铺垫。在2016年,政府就制定了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、电芯等核心零部件8年或12万公里质保标准。巧合的是,今年也就是2024年,正好是首批质保政策下的新能源车主们质保期限到期的时间。
在过去的八年时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,这一点在销量上体现最为直观。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,2024年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万辆和8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9%和33.5%,市场占有率达到36%。
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增长,意味着市场需要更为完善的补能系统。但是受制于我国城市经济水平不均,欠发达地区的补能问题更为严重。根据麦肯锡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,中国三线、四线城市新能源车主不满意率高达54%。其中,充电桩太少、续航里程短和电池衰减成为困扰新能源车主最大的问题。
当然,放眼整个新能源产业,有关“续航焦虑”的争议和讨论从未间断。这也给车企们提供了两条思路:一种是大力发展超级快充,普及自家充电桩系统,一种则是利用“换电”方式,满足消费者及时用电的需求。
从目前双方合作规划来看,一汽集团与蔚来将围绕“充和换”两种补能模式平行展开。
一直以来,蔚来都在塑造自身的高端形象,虽然已经逐渐得到主流市场的认可,但品牌相对较小的保有量却制约了充换电站的盈利能力。为换取更多的现金奶牛,并改变增收不增利的局面,蔚来需要更多来自外力的支援,一汽集团的加入如虎添翼。
与蔚来想法上不同,一汽集团选择合作的方式参与补能计划,也有着诸多因素的考量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,充电桩和换电站都属于重资产基础设施,回本周期慢,车企似乎有着更多顾虑。
以蔚来为例,2023年底,蔚来累计建成超过2300座换电站。假如按照每座换电站300万元的成本估算,蔚来在换电站上的投入早已超过60亿元。
对于入局充换电赛道的后来者而言,这些模式的建始和运营需要耗费高投入,以及长时间投入。显然,以一汽集团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优势,选择搭上“顺风车”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All in新能源,一汽电动化转型再提速
最近这段时间,一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。除了与蔚来共谋布局补能模式,5月17日,中国一汽盐城分公司也正式投产。
据规划,今年年底,中国一汽盐城分公司将陆续投入和改造30条生产线,达到年产10万辆水平,2025年年底产能将突破15万辆大关。
一边是补能模式的打造,一边又是产能的提升,一汽集团在新能源产业链布局上,的确开启了“加速键”。
如果说,2024年的一汽集团是将触角伸向更为细致的链端;那么,2023年的一汽集团则是从宏观战略上为转型打下了牢靠的地基。
先是在一开年(1月)举办的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发布会上,红旗品牌宣布“全面、全方位、全体系向新能源汽车奋进转型”,并公布了销量目标:到2025年实现总销量达到100万辆级,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50万辆;到2030年,销量突破150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销售主体。
而后到了9月,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党委书记邱现东在“中国一汽2023年战略讨论会”上继续强调:新阶段一汽集团和红旗品牌战略定位,红旗仍是重点,但奔腾和解放也将大步前进。
按照此前的规划,到2028年,红旗品牌将累计推出11款纯电车型和11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,实现从A级到D级轿车、SUV、MPV等细分市场的全覆盖。
直到去年年底,邱现东再次发布了“531”规划纲要暨新三年任期目标,确定了“1169”战略规划架构。包括1个定位、1个目标、6大业务以及9大重点任务。同时,还发布了集团公司新三年任期考核激励方案,明确“1343”任期绩效管理框架,大力推行产品项目CEO制责任到人。
除了战略层面的谋划布局,一汽集团在技术架构上,打造了超级架构FMEs,其拥有电动平台HME、混动平台HMP和智能平台HIS;动力电池上,与比亚迪合资打造的动力电池项目——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,已于今年2月在长春市正式投产。
对于一汽集团来说,2024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,将拼尽全力向着“自主销量目标必达90万辆,力争迈上100万辆大台阶”的目标发起冲击。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