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有点数,作者 | 有叔
马斯克最近挺忙,一边给美国选民发百万美元红包,一边测试移民火星的回收火箭,一边还要关心特斯拉的盈利情况——“全球电动车企业都面临着盈利压力,特斯拉也是如此。”这是他在近期特斯拉Q3财报电话会议上的开场白。尽管如此,在汽车、储能、碳交易的助推下,特斯拉毛利方面的表现超出预期,这成了特斯拉史上最佳第三季财报,也会让“一盈多亏”的国产造车新势力有所启发。
不光卖得多,特斯拉单车销售成本还降到了新低特斯拉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有不少亮眼之处:该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1.82亿美元,同比增长8%;净利润达21.67亿美元,同比增长17%,环比增长46.6%;营业利润率为10.8%,高于去年同期的7.6%。
更加超出人们预期的是,特斯拉三季度毛利达到49.97亿美元,同比增长19.6%;三季度毛利率19.8%,同比增长1.95个百分点。
虽然多数车企亏损严重,但细究起来,主要原因还是研发投入较大,蔚来和理想上半年投入均超过60亿元。零跑汽车研发费用最少,但同比增长48.4%,也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。在毛利率方面,理想汽车甚至超越同期的特斯拉,为新势力最强;极氪、小鹏汽车的毛利率虽然比不上理想,但都高于10%,保留着一定的竞争力。
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之激烈,让业界不得不正视它们面临的共同挑战:高研发投入、市场竞争加剧、供应链波动等。
面对这些挑战,为了赢得市场份额,降价内卷成了大家不得不采取的竞争手段。今年4月,小米SU7上市“鲶鱼效应”外溢,小鹏、问界、极氪、极越、昊铂等品牌或降价,或推出限时权益。据相关数据统计,2024年前5个月大约有136款车型降价,降价规模超过2023年全年的九成。
新能源汽车行业越卷越疯狂,有些车企想通过价格战挤走竞争者,但这种恶性竞争却变成了对汽车产业的一种伤害。虽然降价能换取一定的销量,但是整体利润却越来越少,许多车企要么赔本赚吆喝,甚至到了破产边缘。为了降低成本,很可能在材料或安全性能上打折扣,这就降低了汽车的整体品质,带来的用户安全风险更大。
恶性价格战绝不是一个欣欣向荣行业应有的模样,在技术、科技、品质方面的内卷才是有意义的良性竞争。
从内卷的源头和定义来看,技术同质化是导致国内车企价格战的重要原因。行业发展变革下的“羊群效应”中,领头羊似乎很少在中国制造业出现,被动跟随下,无论停滞在某个技术水平的模仿、或是因陷于争夺行业“尖子生”而被限制了创造力的内部竞争,都是制造业面临的内卷困境。
想打破这种困境,只有真正向外突破、不断创新和创造,在探索产业升级的过程中,不再只跟随羊群,而是成为那只头羊,从同质化竞争变为差异化竞争。
在这一点上,特斯拉的颠覆性创新很值得我们学习。在电动汽车领域,特斯拉能一路引领行业的发展,在最近举办的发布会上又推出了一系列震撼性的新产品,包括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、无人驾驶厢式货车Robovan以及人形机器人Optimus。这些产品不仅能带来商业价值,还是未来交通和人工智能的风向标。
面对车企内卷的怪圈,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平衡点,与其用低价厮杀、用车载冰箱彩电吸睛,不如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,打造出超前、极致的差异化创新产品,让消费者为之侧目,赢得账面的盈利和市场的认可。
写在后面……在眼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电动汽车未来很可能也会像手机市场一般,三四家巨头就瓜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,然后基于国内市场,持续走向海外。
那么在这样的态势之下,因研发投入等原因造成的短期亏损是可以接受的,但要想留下持续竞争,就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利润增长点,突出亏损重围。不然的话,只能黯然出局。2023年,威马、爱驰、天际、宝能以及恒大等跨界造车者相继暴雷,就给了市场很好的警示。
所以,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比拼,更是生态建设和品牌塑造的较量。此外,特斯拉在储能和碳交易等关联行业的衍生发展对毛利润的增长贡献,相信也会给造车新势力迎来净利转折点有所启示。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