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天的比亚迪三十周年纪念发布会上,创始人王传福亲自总结了团队创业的故事。
30 年前,王传福放弃铁饭碗,拉起一支二十人的小团队,在深圳开启了创业之旅。
创业初期的比亚迪,「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」,只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少年气。买不起先进的设备,就把自动化流水线分拆,用人 夹具的模式平替;买不到原材料,就在实验室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。
就这样,比亚迪不仅在创业的第一个 10 年来从零到有的「手搓」出了镍电池、锂电池,也研发出了一条一条先进的电池生产线,成为了全球电池行业的头部玩家。
2003 年,王传福力排众议,决定收购秦川汽车,进军汽车行业。
敢想敢干仍然是比亚迪二次创业的主题。第一款实车「316」反馈不及预期,王传福就果断在上市前按下暂停;买来研究学习的样车,他亲自用钥匙滑破,以此鼓励研发团队大胆拆认真学。
过往电池领域里从零到一的故事,在新的赛道上又重复了一遍。第一台量产车 F3,只用 14 个月就卖出了 10 万台。在那个年代,这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头一遭。
但后来的故事并没有一帆风顺,比亚迪从 2008 年开始的新能源转型遇到了困难。而且,这一难,就难了整整十年。
从 2008 年第一款混动汽车上市开始,比亚迪遭遇利润大幅滑坡,经销商退网,投资人不解等种种难关,竞争对手直接把招聘摊位摆在了比亚迪工厂门口。
「做选择很容易。但拼劲全力都等不到结果,却依然咬牙坚持,才是真正的不容易。」去年 8 月,在比亚迪第 500 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上,谈及比亚迪新能源转型的十年沉寂,一贯以成熟稳重形象示人的王传数度哽咽,令人动容。
2019 年后,全球新能源转型加速,比亚迪终于开始迈向技术和产品双向爆发的新时代。从第一台新能源车到第 500 万台,比亚迪用了 15 年;从第 500 万台到第 1000 万台,比亚迪只用了 15 个月。
三十年前的 11 月 18 日,王传福在深圳开启创业之旅的时候,「连营业执照还没有领到」;三十年后,在深汕特区全新的比亚迪小漠工业园里,一台台崭新的腾势 Z9、仰望 U9 等比亚迪旗下高端豪华车型,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有序地生产组装。这一天,比亚迪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正式下线。
距离工厂 5 公里外,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。今年 1 月 15 日,比亚迪首条滚装运输船「EXPLORER NO.1」(开拓者 1 号)正是在这里起航,开启了比亚迪全新的国际化大航海时代。
30 年前,比亚迪的梦想在深圳开启;21 年前,面对投资人的不解,王传福仍然果断投入汽车行业;如今,轻舟终过万重山,比亚迪正式跨越千万大关,驶向更广阔的蔚来。
以下是王传福在比亚迪 30 周年暨第 10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仪式的演讲,由极客公园整理。
「手搓」电池、勇敢下海(1994-2004)嘉宾,各位有意见,亲爱的朋友们,大家上午好,我是比亚迪的王传福,很高兴今天和大家相聚在这里,庆祝比亚迪成立 30 周年,暨 10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,首先我谨代表比亚迪衷心的感谢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,感谢所有的车主、员工、股东、合作伙伴、媒体朋友们以及线上线下的观众朋友们对比亚迪的关心和支持,谢谢。
回想 30 年前,我还是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。1993 年研究总院把我被派到深圳,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。当时我从北京来到深圳,简直就像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,看到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在搞项目,个个敢闯敢试,敢为人先,这让我很受鼓舞,我也想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。可以说如果不是来到深圳,我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,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。
90 年代拥有一部大哥大是一件很拉风的事,大哥大本身有一块镍电池,一般还要多备一两块电池换着用,我个人判断电池未来面临需求量将会很大,当时着国内做的人很少,大部分靠日本进口,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出来,一定是很好的创业机会,可是在那个时候放弃铁饭碗,下海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。
身边的亲朋好友,许多人都不理解,都来劝我,说我又没有资源,又没有背景,辞职创业太冒险了。我说:放心好了,没有风险,我一定能干出来。
30 年前的今天,1994 年的 11 月 18 号,我拉起了一支 20 个人的小团队,就开干了,不怕大家笑话,当时我们连营业执照还都没有领到,一直到了 95 年年初才办下来。
王传福向《黑神话:悟空》制作人冯骥交付新车 | 图片来源:比亚迪
现在每个中国车企都有拿手的活,每个月都有新的技术的出现,所以中国汽车人我们非常自豪,看到中国汽车越来越强大,越来越繁荣,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,在这个时候任何技术的领先都不是绝对的。
我们要做要敬畏市场的快速变化,坚持技术创新,保持开放,认真地倾听用户的声音,与友商和行业伙伴多交流,学习友商的长处,多看到自己的不足。
如果说当年的比亚迪选择造电池、造汽车,是敢想敢干,那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更多是因为敢坚持,这一路走来,无论遇到多少困难,历经多少挫折,我们都一直坚持新能源路线不动摇,一直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不动摇。
其实这些敢的背后,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勇气,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底气,是技术让我们可以看到全局,让我们知道选择哪条路才是对的,技术让我们看得更远,让我们看到终局,让我们坚信走下去是有前途的。在别人看不清不理解的时候,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,也知道要去哪里,而这个技术体系的背后,这是工程师给了我们创新的动力。
我们有 11 大研究院,11 万名工程师。今年我们招收的大学生中,硕士博士的占比接近 70%,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 80%。同时,我们还请博士带技术团队,还借鉴了许多博士后流动站,所以我们研发的主要内容,我们还组建了比亚迪技术科学研究院,有一批工程师专家研究数学、物理、材料学等技术科学,从底层的基础理论去找到技术的解法,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,我们无条件地鼓励他们去搞各种各样的研究课题。
他们跟我报项目的时候,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,让他们先去试一试,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,没有技术人才的智慧,没有开放包容的气氛,早期的创新就无从谈起。
工程师和人才就是我们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。回想这一路,比亚迪的研发,比亚迪的发展历程,其实也是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最近几十年我们中国品牌克服了重重困难,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路,我们又敢白手起家,打破垄断,走向世界,这种敢来源于脚下,这些都是华夏的感情,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感觉。
相关文章
猜你喜欢